2022 年 4 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 6.1%,其中 16-24 歲青年人的失業率達到 18.2%,創有歷史數據以來最高;
今年 2 月,60% 的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只能維持 3 個月以內。到 5 月中下旬,20% 的企業已不在經營狀態;
求職受疫情影響的畢業生占 62.9%,受疫情影響的畢業生成績更好、女性更多、情緒穩定性更低、本科及經管類專業的比例更高。
雖然疫情前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開始放緩,但是我們可能怎么也沒有想到當下,伴隨著教培行業管控、互聯網裁員,中國今年的就業市場會如此慘淡。
而不論我們是在失業中,還是在恐懼失業的可能性,亦或是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發展,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像個離心機,我們被快速變化的節奏所裹挾,時刻擔心自己被甩出既定的軌道——我們正在逐步失去穩定有序的城市生活曾經給予我們的安全感。
那么,當宏觀環境在不斷釋放 " 你要為自己另謀生路 " 的警示信號時,放眼望去,哪些行業可能成為我們的職業 " 庇護所 " 呢?
滿足個人身心 " 剛性 " 需求的行業
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費滿足了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核心需求,我們可能因為疫情被迫實施消費降級,但是我們不可能停止消費。另外,即使經濟下行,人們更加需要消費能夠帶來心理慰藉的產品," 口紅效應 " 即源于此。
" 用時間交換時間 " 的服務業
服務業之所以可以成為失業浪潮下的避風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人或者一個產品可以壟斷服務業市場,它需要大量的參與者(比如說你可能沒有見過一家理發店可以壟斷你所在城市的理發市場),因為你購買的不僅僅是服務人員的技術,還有服務人員的時間。
維護社會穩定的 " 保障型 " 崗位
為了維護社會的基本秩序,各級政府也會按需設置一定數量的崗位,雖然收入水平不高,但是可以維持人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你是否想過你所熱愛的心理學本身,正好可以為你提供具有相當 " 安全感 " 的職業選擇?
2020 年,衛健委公布了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提案》答復的公開函中明確提出將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納入醫保范疇,這進一步推動了心理咨詢在民眾中的普及,也預示著心理行業將成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行業。
另外,心理咨詢行業恰恰是 " 人 " 重度參與的行業。作為服務業之一的心理咨詢行業,終將隨著市場的發展,需要更多具備心理專業素質的人參與進來。何況,作為心理學從業者我們也永遠不用擔心會被機械或者人工智能所替代。
所以,如果你恰巧熱愛心理學,心理咨詢師可以是你增強 " 安全感 " 的職業選擇之一,至少是備選職業之一。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你將會直接面對有心理困惑的用戶,通過語言、文字的交流媒介為其提供擺脫困境、解決問題的條件及對策。
因此,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你需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優秀的基礎能力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