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光吃飯不長個兒?是否常常有地圖舌?是否有盜汗現象?這些癥狀都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脾胃虛弱兒導致的。
01首先來了解下什么是脾胃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和腐熟。什么意思呢?就是胃把食物接受了,做初加工,脾將精微物質提取,作為營養輸送到肌體各部位去,糟粕的東西通過胃腸排出體外。
02脾胃不和的癥狀有哪些
1、盜汗即非正常的睡覺出汗,躺下后能看到頭上是汗珠,把枕巾都打濕一塊。
2、食欲不振,食量明顯減少,對平時愛吃的食物也不感興趣。
3、睡眠不踏實,愛趴著睡或咬牙、磨牙,睡時眼睛漏縫。
4、嘔吐物或大便有不消化物或奶瓣味,氣味臭穢。
5、舌苔白厚,口中有酸腐味,還可長時間地表現為地圖舌。
6、腹脹,腹痛。
7、面色發黃,眼白有藍斑,手足心熱,精神差,愛發脾氣,常哭鬧。
8、鼻翼兩側、口周青色隱隱,頭發豎立或頭發咎,形如麥穗。
9、皮膚粗糙、干燥、黯淡、皺紋、色素沉積甚至出現斑丘疹,小兒的慢性濕疹也是小兒脾胃不和,亞健康狀態的一種外在表現。治療上調和脾胃,同樣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如出現以上癥狀,就表明寶寶的腸胃功能失調,需要及時調理。
03小兒調理脾胃推拿穴位及手法
脾:位于大拇指末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跟。具體操作時,由大拇指末端向近心端推,為補脾;反之為清脾。也可以在這個部位來回推,稱之為清補脾。這個穴位有健脾益氣,調補中焦的作用。
胃:自腕橫紋至拇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際處。具體操作時,由大拇指末端向近心端推,為補;反之為清。清胃經能清胃熱,和胃降逆;補胃經能健脾胃,助運化。
大腸:食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尖到指跟。拇指橈側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為補,稱為補大腸;反之為清,稱為清大腸,若來回推之,稱為清補大腸。補大腸能溫中止瀉,澀腸固脫;清大腸能清熱,利濕,導滯,退肝膽之火。八卦:在手掌面,掌心的周邊。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紋的三分之二處為半徑,畫一個圓圈,這個穴就在此圓圈上。分為順運八卦和逆運八卦。此穴可理氣寬胸,順氣化痰,消宿食,降胃逆。它可調整氣機,使人體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達到體內臟腑的動態平衡。
捏脊:捏脊療法通過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
中醫講脾胃非常重要,所以健脾胃、調脾胃是小兒治病的一個原則,同時也是保健要素。因為小兒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脾常不足即脾胃功能比較差,還有肺常不足,所以小兒經常容易出現呼吸系統感冒、咳嗽問題。從日常保健來講,小兒推拿療法,健脾胃、調脾胃可以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


